冷湖记忆43
发表时间:2025-06-04 12:05 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民众都会举办龙舟赛,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佩香包、挂艾草、系五彩丝线,人们忙得不亦乐乎,却也乐在其中。今年的端午小长假,恰逢“六一”儿童节,双节同至,更增添了几分节日的喜庆氛围。 今年的6月1日,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儿童节,还是青海油田成立70周年的日子,油田基地张灯结彩、花团锦簇,到处一派焕然一新的景象。油田各单位和员工家属也以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庆祝着油田70岁华诞。 今年的6月1日,于我而言,也非常具有纪念意义,它是我和先生结婚25周年的银婚纪念日。25年,对于我们来说很漫长,我们和许多油田夫妻一样,风雨兼程、一路走过,经历了许多挫折与磨难,却始终相扶相携、不离不弃,共同抵御着生活中的风霜雪雨和寒潮来袭。这份深情、这份守护,成为我们支撑对方的力量,一直温暖着彼此的心房。 为了纪念这个意义非凡的日子,家人经过商量,打算在“六一”这天自驾前往我们曾生活过的冷湖小镇,故地重游,追忆往事。 车子在平坦的高速公路上向西飞驰,我们一边开心地聊着,一边欣赏着窗外再熟悉不过的风景和远处那一座座若隐若现的雪山,思绪也不由地飘向了西部之西那个苍凉的高原小镇。 因为父亲在青海油田工作,20世纪世纪80年代初,我跟随父母来到了冷湖小镇的老基地生活。刚来戈壁小镇时,非常不适应那里干燥缺氧的气候,满眼所及之处几乎没有什么绿色植物,只有酷似月球表面的戈壁荒滩,与我那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的家乡相差甚远,不可同日而语。那会儿,懵懵懂懂的我并不知什么是思乡之情,什么是难过不舍,只知道冷湖很荒凉,生活有点单调无趣。好在孩子们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几个月后,我很快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方式,也交到了新的好朋友,每日和小伙伴们一起跳皮筋、打沙包、抓骨节、挖沙子、四处疯跑,玩得不亦乐乎,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个戈壁小镇。在80年代初期那个生活物资依旧匮乏的年代,我们小孩子没有太多的物质追求,只要能吃饱肚子,有小伙伴玩耍,就非常开心和满足了。 正当我思绪不受控制地胡乱飘飞之时,只见不远处一座座黑山层峦叠嶂,错落有致,在蓝天、白云和黄沙的互相映衬下,仿佛一幅生动唯美的水墨丹青画,美极了。稍近处,两个宛如青色丝带的狭长型湖泊巧妙地镶嵌在国道与黑山之间,灵动无比、亦真亦幻,在高原阳光的照射下,湖水不时地闪烁着粼粼波光,像一双大地之眼,装点着这片荒凉而孤寂的高原戈壁。 三个小时后,当那片熟悉的废墟和刻有“冷湖石油基地遗址”几个大字的石碑映入我们眼帘时,我的心里泛起了层层涟漪,心中不免生出几分凄凉之感和复杂的愁绪。 1958年,位于冷湖五号构造一高点上的地中四井钻至650米后,发生井涌,原油连续畅喷三天三夜,日喷原油800吨,井场周围喷成了一片油海。地中四井的发现,预示着中国第四大油田——冷湖油田的诞生,预示着柴达木盆地的石油工业将迎来一个广阔而灿烂的前景。冷湖石油小镇也应运而生,那时的小镇异常繁华,曾是一颗璀璨的戈壁明珠,被人们誉为“西北小香港”,鼎盛时期,这里热闹极了,街道车水马路,霓虹彻夜闪烁。学校、医院、银行、饭店、招待所等建筑和设施一应俱全,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黄金圣地”。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里昔日的繁华景象早已被黄沙掩埋,一去不复返,如今,这个烟火气十足的小镇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仅剩风蚀的砖墙在风中摇曳,独自诉说着当年的辉煌景象。 根据自己的记忆,我按图索骥,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儿时的家,这套房子只有一间半,有一个小院和一个厨房,整体面积不过三、四十平米。依现代人的眼光看,这套房屋算得上是一套蜗居,小得可怜,可就在这个不起眼的蜗居里,却留下了我们一家四口许多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身处这个早已面目全非的“家”里,我仿佛看到了忙碌一天的母亲在为我和弟弟洗衣做美食;看到了下班的父亲在辅导我们姐弟俩做功课;看到了我获得学校奖励时父母开心得合不拢嘴;看到了因为我调皮捣蛋打碎了家里值钱的物件被父亲训斥得泪流满面;看到了我们姐弟俩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吵架斗嘴,还看到了许多或激动、或难过、或开心、或悲伤的场景。那些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场景,成为了我们儿时最永恒的记忆,陪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时光。这里每一栋没有屋顶和窗户的房屋,都曾见证过一个家庭的喜乐悲欢,都曾承载着每个少年的梦想。 当我走在空荡荡的大街上,看着残存的办公区、贸易公司、电影院、托儿所、学校等熟悉的建筑物和亲切的场景,我能想象到,曾经有一代如我的父辈一样的石油人在这里娶妻生子,挥汗如雨地拼搏奋斗,这些残垣断壁是一个时代更迭的见证者,它承载着许多先人的遗愿。那一个个亲切的场景、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时常会出现在我的梦境中,把我再次带回到那个纯真而又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如今,我们的生活物资极为丰富,所住房屋宽敞了许多,生活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年,我去过很多大都市,游览过祖国的大山名川,甚至跨过洋、越过海,见识了很多美景,品尝了许多美食,但儿时生活过的地方、吃过的零食,却一直珍藏在我记忆的最深处,难以忘怀。无论时光怎么变迁、空间怎么改变,那个高原小镇的一景一物、一砖一瓦,早已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记忆和生命里,而且历久弥坚,愈发清晰。 冷湖四号,曾经是青海石油管理局机关、职工医院和一些重要单位的所在地,也是冷湖三地的核心区域。如今,仍有个别油田单位、冷湖行委等单位的职工家属和个体商贩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这里道路宽阔平整,房屋整洁干净,酒店饭馆星罗棋布,车辆和游客络绎不绝,比起荒芜人烟的老基地和五号而言,这里很有市井和烟火气息。家人们按照各自的记忆,很顺利地找到了曾经居住过的旧房子,在这里开心地谈论儿时的趣闻轶事,追忆美好往事,并拍照留念,实现了许久以来的一个夙愿。 我们此行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前往冷湖四号公墓祭奠长眠在此因公和因病去世的400多名油田领导和职工家属。走进陵园,一种说不出的悲壮之情油然而生。大门两边是一幅意味深长的对联:志在戈壁寻宝,业绩和祁连同在。献身石油事业,英名与昆仑并存。进入大门,迎面矗立着汉白玉纪念碑,碑上刻着“为发现柴达木石油工业而光荣牺牲的同志永垂不朽”几个大字。纪念碑后,是400多座坟墓,背衬着白雪皑皑的祁连山,面朝着东方家的方向,仿佛在翘首祈盼着与家乡的亲人重逢和团聚的那一天。他们已成为一部石油史诗,成为柴达木石油的精神灵魂。 这座没有苍松翠柏环绕、只有满目黄沙相伴的公墓曾铭刻着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和岁月。这里安息着原石油部总地质师陈贲同志、高级工程师黄先训同志、1954年进盆地的老柴达木人、青海石油管理局原副局长吴同才同志、原管理局研究所党委书记陈自维和张秀贞夫妇、1976年牺牲于涩北气田的原管理局副局长薛崇仁及王警民、陈家良、李松安、张忠生、徐寅福六位同志都长眠在这里,这里还安息着许多为柴达木石油工业献出宝贵生命的石油先辈们。 他们用青春铸就繁华,他们用生命守护信仰,这片荒凉寂寥的戈壁,永远铭记着他们那段关于青春、梦想、激情和生命的催人泪下的故事,他们为祖国石油工业发展做出的贡献,人们不会忘记、祁连不会忘记、油田不会忘记、共和国更不会忘记…… 一天的冷湖之旅很快就到了尾声,伴着高原的夕阳,我们一路前行,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那个曾给过我们很多美好回忆的石油小镇,每个人的心中都激动万分、感慨万千。重返故里,找寻美好记忆,缅怀石油先烈,感悟艰苦创业的柴达木石油精神是我们此行最大的目的和收获。老一辈青海石油人用他们的青春、激情、热血和生命,为我们筑起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诗篇,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柴达木石油人坚守初心、砥砺奋进,激励着新一代石油人为青海油田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他们亦将义不容辞地把“爱国、创业、奉献、实干”的柴达木石油精神、“缺氧气不缺志气、环境苦不怕吃苦、风沙大干劲更大、海拔高追求更高”的精神追求和“扎根高原建高地,奉献能源卫祖国”的价值追求,一代代地发扬和传承下去,前赴后继、继往开来,用心擘画油田更加宏伟的蓝图,努力书写油田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作者:王妙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