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油田医院
Qinghai Oilfield Hospital

“铭记历史  砥砺前行”主题征文优秀作品六

21
发表时间:2025-06-27 11:49作者:祁永兰

星垂戈壁滩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车轮碾过沟壑的瞬间,整辆车都剧烈震颤起来,弹簧座椅发出不堪重负的吱呀声。我从混沌的睡梦中猛然惊醒,脑袋重重磕在车窗上,迷迷糊糊间听见轮胎碾过碎石的刺耳声响。我的目光穿透蒙着薄尘的车窗,落在远方密密麻麻的“磕头机”身上,从脚下的戈壁滩向远方铺展,它们整齐地排列着,似训练有素的士兵,整齐而肃穆。每一台磕头机都不知疲倦地重复着机械运动,钢铁机身在烈烈阳光下闪烁着冷峻光泽,它们此起彼伏的动作,仿佛是大地与石油之间一场永恒的对话。这是我在保健医工作的路上看到的最震撼的景色,这场自然与工业的盛大交响,让我在震撼中忘记了眨眼,能有这样的人生体验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这次油田医院委派我跟随一批参观青海油田的大庆职工,负责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应对路途中发生的突发状这些学员从未在海拔高的地方待过,到这里,身体难免因为环境变化出一些反应,因此需要专业人员的陪同和救治,我非常重视这次的行程与任务。在二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中,从未去过石油工人工作的地方,很是新鲜和好奇,一上车我兴奋极了车子差不多行驶了五六个小时的路程,窗外的地貌却固执地重复着单调荒凉,在刺目的阳光下泛着惨白光,连风都裹挟着砂砾的灼热,将柏油路蒸腾成扭曲的蜃景。唯有偶尔闪过的路,证明这漫长的荒芜并非梦境。而我的心情一下子变得比较低沉,车还在摇摇晃晃地行驶,突然裂开一片钢铁的海洋,磕头机整齐划一地俯向大地,输油管道蜿蜒成银色血管,我从未想过这片被烈日炙烤的荒原,竟藏着如此磅礴的生命律动。此时,负责人告诉我们即将抵达这次行程的目的地只见柏油路尽头的炊烟袅袅升起时,喉咙突然发紧,几百公里的荒芜跋涉,终于在看见第一缕人间灯火的刹那,有了抵达的实感。

我们在石油大厦下了车,抬起头看到了夕阳垂落天际,光晕染透半边穹顶,云絮被点燃成绛紫色的火烈鸟羽翼,这是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夕阳不同,更为壮观、更震撼、更值得,也许是这片土地上石油人的一种慰藉。一场盛大的光影盛宴悄然落幕,在暮色中酝酿着另一个寂静的夜。晚上八点时陆陆续续有学员开始出现高原反应,而我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老师们教授的知识,给予他们专业对症的处理

等安顿好学员后前往石油大厦面去透透气道路上90%的人穿着红色的工衣,路边的灯光映衬着这座小城市很是有人情味。这里的海拔是三千米以上,我不在想,这些生活在花土沟的石油人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这时候碰到了几个在门口透气吹风当地石油工人,可能我们都是青海老乡的缘故,彼此感觉很亲切,很自然地开始聊起了天这几位前辈告诉我在这里生活的许多人都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而且大多数人都是在不断地适应这样高海拔缺氧的环境,毕竟总得有人为了石油事业而奉献自己。他们的话让我有些触对他们多了一些敬佩,朴实无华的话语中多了很多拼搏、坚守、吃苦耐劳的品质,他们平凡而又不平凡。

和他们的交流,一下子将我的思绪拉回了我入职的那段时间在入职前进行岗位培训时,记得办公室的王老师给我们讲过,石油医院的发展历程和观看制作的视频短片,石油医院的前身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十九军第五十七师卫生处和后勤医院组建而成,医院1955年刚成立时,条件艰苦,医疗设施匮乏,医院跟随油田职工在戈壁荒滩中辗转,从西安到西宁、再到茫崖、冷湖,医疗用房多为临时搭建的简易建筑,主要服务于油田内部职工和家属,服务范围有限,受医疗技术和设备的限制,服务质量也相对较低,患者的就医体验较差。

现在医院拥有现代化的门诊大楼、住院部大楼等建筑,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不仅为油田职工家属服务,还辐射到敦煌周边地区群众。通过建立医联体、开展远程医疗等方式,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和体检服务,同时注重患者的就医体验,优化服务流程青海省卫生健康委的正确领导在油田公司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油田医院才拥有现在优越的医疗条件和良好的就诊环境

青海油田发展的壮阔征程中,第一批跟油田职工进入柴达木盆地的医务工作者,是当之无愧的拓荒者。他们怀揣着为石油人保驾护航的赤诚之心,告别富饶的家乡,踏上了这片充满未知与挑战和荒凉的土地。那时,交通极为不便,他们坐着简陋的交通工具,拿着落后的诊疗仪器,守护着油田人的生命健康。在漫长的旅途中颠簸,风餐露宿,却从未有过一丝退缩之意。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生活条件,他们没有丝毫抱怨,全身心地投身油田职工的健康保障工作中。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为青海油田的发展壮大,付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与心血,也激励着一代代的油田医院人不忘从医初心,牢记救死扶伤使命,在医护岗位上砥砺奋进,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2025是青海油田创业70周年,也是青海油田医院创业70周年如今的我经过这条无数前辈们踏出的路时,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路虽然还是那条路,但再也不是70年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重视包括青海油田在内的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党和政府组织力量对青海柴达木盆地进行地质调查,为青海油田的勘探开发奠定了初步基础。一批地质工作者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下,不畏困难,对盆地的地质构造、地层分布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勘察,初步了解了柴达木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发现了一些具有勘探潜力的区域。国家陆续从全国各地调集专业人才和技术力量,组建起了专门的石油勘探开发队伍。这些队伍汇聚了地质、钻井、采油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他们怀着建设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热情,投身到青海油田的开发建设中。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和设备,同时鼓励技术人员结合青海油田的实际情况进行技术创新。例如在钻井技术方面,不断改进和提高钻井效率,能够钻更深、更复杂的井;在采油技术上,探索适合青海油田油藏特点的开采方法,提高原油采收率。大力加强油田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道路、桥梁、供水供电设施等改善了油田职工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为油田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随着青海油田的开发建设,逐渐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石油化工、机械制造、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人口的聚集和城镇的兴起,推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同时,油田也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各种社会公益事业,改善当地的教育、医疗等条件,促进了区域的协调发展。70年,青海油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期,石油工人住的是“地窝子”,光线昏暗、通风不好,能抵御部分极端天气后来陆续住上了土坯房、砖房。如今,生产一线员工住小楼房设施完善条件优良

油田成立初期,物资和副食品严重短缺,连温饱都难以保障。职工通过开垦荒地种植粮食蔬菜等开展生产自救。现在,物资供应充足,超市、商场等购物场所齐全,各类生活用品和食品应有尽有。过去石油职工的文化生活相对匮乏,如今油田有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娱乐场所,经常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展、各类体育比赛等,极大地丰富了职工和家属的业余文化生活大家都觉得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越来越有盼头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我跟着队伍见了这里真实的地貌之前到这里是坐着敦煌-花土沟的飞机抵达,在飞机上看下面,目光所及皆是荒凉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像大地的百褶裙而今天在山顶看这些雅丹地貌,不由地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雄伟壮丽的昆仑山下广袤的戈壁滩上,油田宛如一座钢铁铸就的城池,矗立在这片荒芜之地。阳光洒在抽油机的金属表面,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与远处昆仑山上的皑皑白雪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独特而壮观的画面。山下的尕斯库勒湖与天空融为一体,在周围荒漠戈壁的环境中,它就像一块罕见的天然绿洲。

当夜幕降临,昆仑山下的油田又呈现出另一番景象。繁星点点的夜空下,油田被灯光照亮,如同一片璀璨的星河落在了戈壁之上。抽油机的轮廓在灯光的映衬下更加清晰,它们继续有条不紊地工作着,仿佛不知疲惫。远处的昆仑山在夜色中显得更加神秘而巍峨,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油田。在这片寂静的戈壁中,油田基地的灯光和机器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夜晚的宁静,为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带来了无尽的活力与生机。

门诊党支部   祁永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