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砥砺前行”主题征文优秀作品七16
发表时间:2025-06-27 11:54 药匣春秋——烽火仁心 药鉴流光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医疗体系和医药工业遭到日军的严重破坏。上海、广州依次沦陷,医药市场遭到严重打击;迁往西南的医药工业因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原料药,成药产量也大幅减少,中国的医疗体系几近瘫痪。国民党军队面临“医生、药品均极缺乏,受伤患病官兵境遇之惨,有不忍言者”。八路军、新四军的处境更加严峻,“前线药物缺乏,尤以外科用具,更感不敷,各地野战医院设备简陋致令负伤战士不能及时治疗每因伤重而毙命”。国难压顶,药源断绝,生命悬于一线之间。药,竟成了那场浩大牺牲中最具体而微的见证者。 抗战烽火中,药品是比黄金更为沉重的希望。当时后方医院药房空空如也的货架如同被剥去血肉的肋骨。磺胺、奎宁等救命西药,皆成奢望。时代赋予药学人员更多使命与职责,药师们便成了中药宝库的挖掘者与转化者——草根树皮,山间不起眼的野草,在危急关头被赋予了护命之重。药碾昼夜不息,碾盘上滚动的不止是药材,更是药剂师以草木之躯对抗钢铁洪流的无声抵抗。他们伏案于桐油灯下,在粗麻纸上记录配方与煎熬心得,字里行间填满与死神争夺生命的热望。药匣里每一味药的增减,都映射着那场民族救亡的惨烈与顽强。 当胜利的号角最终驱散阴霾,药房里的故事却翻开了更艰巨的篇章。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药剂科的光景也并未立时改观。药品依然稀缺,设备简陋。有这样一张老照片:一位药师站在木制药架前,手执戥秤,神情专注如朝圣——那戥盘上称量的,是生命的斤两,更是整个民族复苏的艰难刻度。 真正的巨变始于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药房的空间被重新丈量:昔时木架被不锈钢药架取代,如同钢铁森林在室内拔节生长;电脑屏幕上药品信息如星河流动,替代了手写账册的沙沙声。更深刻的变化在于药师角色的蜕变——从窗口后的发药者,逐步走进临床的光影之中。越来越多的药师参与查房,审阅处方,为优化治疗方案注入药学知识;参与危重病例讨论,在抢救的生死时速中贡献专业智慧;深入社区开展用药科普,将安全用药的星火撒播向更远的地方。药师终于从药品的守护者,成为了安全用药防线上不可或缺的哨兵。 药房变迁的深处,有精神的源头活水。八十载光阴流转,药剂科玻璃板下几张泛黄的老照片映射着那段昔日时光——几位前辈身着洗得发白的工作服,在简陋的调剂台前凝神工作。他们面容清癯,眼神却穿透岁月,如磐石般坚定。这无声的凝视,日日映照着我们这些后来者。那是在何种艰难之下,以何等匠心守护着每一粒药、每一张处方的安全。这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让红色基因如盐溶于水般渗入新一代药师的职业血脉里。 今日的药房,俨然一个精密运行的微型宇宙。智能系统掌控全局,药品流转全程可溯;临床药师与医生并肩作战,用药方案在讨论中日臻完善。然而,在享受现代化便利时,身为药师我们常常想起那一张张承载缓解病痛、赋予患者希望的手写处方。它如一枚精神的楔子,钉入当下——提醒我们:无论技术如何更迭,药学服务的终极指向从未改变。这份关怀,正是从烽火年代前辈们以草根树皮守护生命的热血中汩汩流来,汇入今日我们以专业智慧护航合理用药的长河。 现在,当我在明亮的药房中将一盒包装精良的药品郑重递交患者,指尖传递的已远非物质本身。这药盒轻巧,却承载着八十年光阴的重托:从救亡图存的草木丹心,到科技赋能的精准守护,是一代代药学人未曾中断的接力。 药匣内外,时空两重。昔日药香,是硝烟里倔强摇曳的微光;今日药剂师指尖流过的每一份药,则是在先辈用生命铺就的基石上,继续浇筑着健康长城的砖石。那抗战烽火中提炼出的坚韧与精诚,早已超越时代,成为我们职业灵魂深处永不褪色的精神分子式——这份配方,必将随每一次精准的调剂、每一次专业的介入,持续注入民族复兴的药理基因库。 一方药匣鉴春秋,其志不改守健康;药学人不悔的守护之志,定将历久弥坚熠熠生辉。 药剂科党支部 马良 |